更新时间:2020-12-09 16:09:44
3128来源:武义新闻网
“每年7月份,是收获野蜂蜜的最好时机。只要春天把蜂桶放在山上,基本不用怎么管理,这个钱就像天上掉下来一样”。年近8旬的下山脱贫山民鲍云进,10年前“重”回牛头山,加入了与野山蜂谋蜜的队伍。
八婺第一峰牛头山上植被茂密野花繁盛,成群的野山蜂采得百花精华,酿出极品好蜜。这一“大自然的馈赠”,吸引了我县部分山民们重新走进深山与野山蜂谋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牛头山东部就有10多人养野蜂,今年产量近1000公斤,市场价300多元一公斤,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
野蜂是一种野生经济昆虫。它在蜂类中体积最小,生长在野外,和蜜蜂一样会酿蜜,不同之处是它不需人工养殖,而蜜蜂需要人工养殖。野蜂采集自然界的百花酿成的蜂蜜是蜂蜜中的佳品,可做为高级营养补品。
几百年来,巍巍牛头山与世隔绝,被深山冷坞隔绝的牛头山贫困山民,没有耕地可以种植,只能靠烧山种玉米、伐薪烧炭卖填饱肚子,增收的途径极其匮乏。养野山蜂、收野蜂蜜,是牛头山人从祖辈传下来的一项独特生存技能。55岁的山民鲍清武的曾祖父、祖父均是养野山蜂能手。但到了鲍清武父亲那一代,由于烧山种玉米、伐薪烧炭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炼钢铁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牛头山上的植被大量破坏,一度满目疮痍。野蜂蜜也因此消逝得无影无踪。
上世纪末,“下山脱贫”的春风吹遍武义大地。21世纪初,牛头山深处的数个自然村,也顺应历史潮流,搬迁到山外的西联乡政府所在地马口村和柳城畲族镇郑迴村等地。下山一个村,保护一片林。世代居住在牛头山深处的人们搬迁下山,从源头上杜绝了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目前,牛头山森林覆盖率达99%,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被评为“浙江十大名山”、“浙江最美山峰”。牛头山上的植被恢复如初,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曾经飞遍高山低谷的成群野山蜂又出现了。
2008年,鲍清武在牛头山旅游公司当保安的时候,偶然发现山间成群的野蜂。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山岩间放了一个蜂桶,想不到竟然收割了四五斤野蜂蜜。 鲍清武告诉记者。尝到“甜头”后,他一发不可收拾,慢慢增加蜂桶,如今规模已经增加到了80多桶,一年可以收300多斤野蜂蜜。
和鲍清武一样,鲍云进老人原本居住在牛头山深处的西联乡田铺村,是土生土长的“牛头山人”。1996年,作为武义县最早的下山脱贫农户之一,老人与儿子鲍苏伟一起搬迁到了西联乡政府所在地马口村居住。在帮儿子照料山林时,一生与大山为伴的鲍云进敏锐地发现,山间成群的野蜂又回来了!
2010年,他试探性地放置了4个蜂桶,开始探索与野蜂谋蜜,不料当年就收割蜂蜜20多斤。尝到“甜头”后,他一发不可收拾,慢慢增加蜂桶。2011年,鲍云进放置6个蜂桶,当年收割蜂蜜30多斤;2012年,增加到13个蜂桶,当年收割蜂蜜60多斤;如今,规模已经增加到了50多桶,收割野蜂蜜300多斤。放养野蜂的收入,让鲍云进老人真正走向了甜蜜的小康生活。
绿水青山流金淌银。武义良好的山水自然生态,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最宝贵的财富,由此催生旅游、有机农产品等生态经济,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走出了一片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新天地。
下山脱贫是武义“三篇文章”中最富特色的一篇文章。通过“下山脱贫”,武义有效缓解了山区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从源头上杜绝了乱砍乱伐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山区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县下山脱贫村庄原址,先后退宅还林、封山育林2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68%提高了74%,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武义获评“全球绿色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养生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天然氧吧”,入选“两山”发展百强县。
生态经济风起云涌,武义活用“两山理论”,发挥绿水青山的内在价值,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武义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1.60万元;在今年上半年的618购物节期间,武义有机农产品实现网络零售额1.51亿元,同比涨幅54.4%,位列金华全市第一。
新房
浏览
卖二
手房
出租
房子
新闻
资讯
联系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