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12-25 09:15:55
3115来源:武义新闻网
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范村,是范仲淹侄子范纯诚后裔范槐从金华石壁栗塘迁入武义的范氏发祥地,迁入时间发生元代中叶(约1318年),地处武义江下游金武交界梅山脚下。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精品村建设中,梳理筛选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元素深厚的范氏宗祠、范村花厅和慈尊寺、下大厅、十八间头、后厅、底厅、范峻明故居、文昌阁、重兴路38-2号民居文物保护单位和登录点修葺,按规划修砌青石板鹅卵石官道“金华大路”连接金东区焦岩村,修建金武交界绿道连线范村和合并村徐主,建游客接待中心和文化礼堂聚集人气。镇、村领导班子认为,范村在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是挖掘振兴“礼规义矩、枕善而居”的范村民风底蕴,以及范仲淹追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没有深厚人文积淀和丰富传奇佳话的村庄,谈不上有人文品质和文化魅力。
范村的人居文化是经受了史上特大洪灾考验的。嘉庆五年(1800),东海龙王咆啸,强台风引发强暴雨,洪水泛滥要淹没冲走一万个村庄,汪洋恣肆洪水席卷“青鱼背”溪滩,很快冲走整个范村,全村只剩溪滩始祖范槐种植的老樟树和范氏宗祠的一堵墙,像清朝的辫子和晕眩的额头在大水中摇晃。范氏始祖种下老树瞬间成为“菩萨樟树王”:大水中范村只留存一堵老墙/巨浪冲撞500年老樟树摇摇晃晃/村人一个个蚂蚁上树抱紧粗壮枝桠/浪涛里一道佛光加持岌岌可危树身/水中樟树长满菩萨的身躯臂膀/故事里的树化身诺亚方舟……
嘉庆五年那场大水留下一则师生情谊佳话非常感人,也为范村“枕善而居”文化增光添彩。1800年实授浙江巡抚阮元,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清朝一代文宗,范村有个举人范肇沂是他的得意门生,他在浙江特大洪灾中视察各路灾情,巡视金华后就策马飞向范村探望弟子,人马困在几里路相隔的焦岩进不了范村,因为金华大路已被大水冲毁,视野里只有汪洋洪流,阮元心急无奈就在悬岩石壁题诗《策马焦岩外》以示牵挂。
范村遭遇万劫不复水患,灾后重建村庄基座往梅山脚下迁移抬升,不到30年又建成家族兴旺秩序井然有人文厚度和生命激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坐标村庄,像江岛渚洲“青鱼背”重新出航。实践证明,人类繁衍生命的文明信仰、流淌范氏基因中的文化自信和夯实乡村精神家园的真善美追求,是任何天灾人祸冲不走的。
范村百家地自然村有座宋代建成的慈尊寺,至今香火旺盛。原坐落慈尊寺麦磨垄钩坑口的文昌阁,“消失”近10年历经沧桑和曲折,终于被执着复兴范村人文香火人士“找”回,关于这座文昌阁的故事真可以写本书了。它始建乾隆二十年(1755),建成道光十七年(1837),为建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四合院和小三合院组成的文昌阁,枕善而居有人文追求的范氏一脉人历时80多年终告完成。这是文明和野蛮的较量,是智慧和愚昧的斗争,是情怀境界与物欲铜臭的亮剑。道光武义进士、时任江西浮梁知县顾倬槱,为范氏族人百折不挠追求“礼规义矩枕善而居”的人文火炬所感动,于道光十七年为范村文昌阁落成撰写碑文。碑文记载范氏体仁公、会涧、会澜君及堂侄家骏们数代人,为建成文教昌明、科甲鼎盛文昌阁历尽千辛万苦,他们自家民居建造勤俭节约,抠挖余钱余粮无私投入公益事业,为范氏及整个村庄铸就人文复兴民风向上平台高风亮节,这也是传承“菩萨樟树王”精神的体现。比如范峻明古屋建得经济小巧,原因就是为了省钱助力文昌阁公共事业早日竣工落成。
范村早年就读过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的范乃藩,是白溪童庐村武义民国首富童维梓校友,也是1921年组织武义萤石开采第一人,曾任范村初小校长,1930年为武义北路红军筹集军费过程跌入水库淹死。抗日战争期间,因为已故范乃藩和百家地人文风水原因,省里把一家缫丝厂迁办范村百家地,1941年3月建成,有“中华民国卅年二月十五日浙江省立武义缫丝厂奠基”碑石存念,建厂第二年被日军投弹炸毁。读书人应该是乡村文明的主心骨和领航人,无论村干部还是村民要自发敬重文化和文明,这才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魅力村庄。
范村有范。从范村文昌阁等失而复得的沧桑历史,可以感触领略乡村文明从式微到复兴的教科书式进程,也充分说明当下乡村振兴中文化和道路自信的重要性。
新房
浏览
卖二
手房
出租
房子
新闻
资讯
联系
我们